但刘秉忠进“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之言,忽必烈命大将裂帛为旗,在旗帜上写“止杀”二字,攻破南宋,少杀人命,未行屠城之举。

    五年前,太组皇帝驾崩,先帝登基,吴王未必想看到先帝行削藩之举,但在李棣起兵之后,却突然点出了“黑衣宰相”……道衍在心里复盘,这是可以理解的。

    若是前燕王登基,当今陛下乃懿文太子嫡子,又是先帝皇弟,就算不是一杯毒酒,只怕也要圈禁一生……所以当日欲远遁江湖。

    但在靖难之役中,当时还是吴王的陛下的所作所为……道衍远远瞄见一人正在登山,心中却在琢磨,应该不是巧合。

    敲断了李景隆的小腿,但可惜这厮还是得以统率大军出征,数十万精锐毁于一旦。

    之后又在大庭广众之下踹了黄子澄一脚,吐了方孝儒一脸的唾沫……这三位都是燕军以一偶得天下的关键人物,也是公认蛊惑先帝失天下的罪臣。

    怎么可能是巧合?!

    想起那个惫懒的年轻君王,道衍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装傻充楞,倒是一把好手,真不比先燕王差啊。

    不,他比李棣强。

    李棣行之以刚,失之以柔,而陛下能屈能伸,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能施展手段,尽力保持金陵城内几股势力的相互制衡。

    如今,只有相互制衡,陛下才有喘息的时间。

    “魏国公……”道衍低低自语,他这种人,在李允熥痛斥徐辉组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不对,在夏元吉接任户部尚书的消息传来之后就立即想通了全盘。

    陛下未必会多恨燕王一脉……毕竟之前都撕破脸打了五年大战了,但陛下一定深恨魏国公,这位未必是想做魏武,但肯定是想做霍光。

    因为霍光做了一件曹孟德没做过的事,废帝另立新君。

    和杨士奇的猜测不同,道衍随燕王就藩北平近三十年,是看着李高煦长大的,他很清楚,一旦金陵城中相互制衡的状态被打破,李高煦这种人一定会起兵。

    除非燕王李高炽肯让步……但这些不是陛下能掌控的,所以他提前出手,将这一切摁了下去,让还没有发生的危机提前湮灭。

    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手段,不是李棣能做得到的……但也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做得到的。

    原因很简单,户部尚书郁新请求致仕,这个消息,徐辉组肯定知情,而李高煦、李高炽等燕王一脉,肯定不知情。

    而陛下,肯定知情。

    这只能说明,陛下暗中是有人手的。

    只是不知道是先帝留下的人手,还是陛下自己的势力。

    如果是前者,说明李允炆很可能还在金陵或金陵附近。

    如果是后者……只能说明,陛下早有夺位之心。

    真是个野心勃勃的青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