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瑄、傅让、陈懋、蒋贵、孟瑛等人虽然都很不错,但他们毕竟上了年纪,最年轻的也五十岁了。

    如果勋贵子弟没有能成帅才的,那朱高煦也只能从其它地方提拔有才干的人来成为新的勋贵了。

    这其中,正统年间冒头的毛忠、曹义、刘永诚、方瑛、董兴、梁珤、孙镗、石亨等人都早早被朱高煦所关注。

    这里面年纪最大的也不过四十出头,最小的方瑛甚至还在南京的军校学习,只有十七岁,但各科成绩几乎都是甲等。

    这群人中没有什么帅才,但能将兵万人的却不少了。

    现在的大明朝,将兵数万的人还有几个,还能再撑十几年。

    有王骥坐镇朝中,朱高煦也倒不用太过担心。

    判断了大概的局势,朱高煦虽然依旧惆怅,但却也无可奈何。

    能将兵十万以上的帅才可遇不可求,一个朝代往往也就能出双手之数。

    明初能将兵十万以上的太多,到了如今也不过只剩下老头子和自己,以及张辅、朱能、孟章等人了。

    孟章因为常年镇守渤海而患病在家,朱能虽然还在西北活跃,但谁也不知道还能活跃多久。

    唯一能持久一点的就是张辅,但就张辅在正史上的情况来看,正统四年以后不知道是年纪大还是如何,总之很少能看到他有清晰的军事分析了。

    这点朱高煦能理解,毕竟现在的他也在走下坡路,思绪早不如年轻时活跃跳脱,反而偏向保守。

    哪怕是精力强人的朱棣,进入七十以后也不免会犯迷糊。

    人都会老,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而不断下降,这点无法强求。

    “陛下?陛下?”

    “嗯?”

    亦失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直到第二次他稍微把声音拔高,朱高煦才从思考中回到现实来。

    他的反应已经有些迟钝了,这放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结果,让他有些难过,但表面上依旧沉稳。

    “墨干了。”

    亦失哈提醒一句,朱高煦这才发现自己手中朱笔的墨水已经干了。

    察觉之后,他将笔放回了砚台中,本想继续写,但又不知道想到什么,忍不住将笔放下,示意亦失哈跟着自己走走。

    他带着亦失哈走出乾清宫,在宫外的广场上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