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行径,他们不被抄家,谁又能被抄家呢?”

    张渤海将问题简单化说出,高观颔首深以为然。

    二人走了几步,高观这才继续说道:“那徐硕建议我下放为官,我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自陇川到如今,我还尚未离开过你们,独自节制一府、一县。”

    “趁着这次机会,趁着还年轻,我倒是可以下放地方一点点的累功返回京城,届时也不至于被人如此算计。”

    “唉……”张渤海叹气一声,看了一眼黄昏天色。

    “三人先后入京,却不想你与文清都要离去了,而东宫便只剩下了我。”

    “还有再见之时,何须如此唏嘘。”高观眯着眼睛笑了笑了,张渤海见状也只能摇头与他继续向前方走去。

    也在二人肩并肩前进的同时,京城之中一座四进出的院子内也挤满了人。

    尽管院子的主人已经预料到会上门许多客人,但他显然没预料到数量会达到如此之巨。

    “若无惟中公,我等如何能攀登如此高位?”

    “没错,当敬惟中公一大白!”

    “敬惟中公!”

    院子正厅内,上百名身穿绸缎的男子对正厅主位的一名四旬男子作揖敬酒,而这人自然便是他们口中的惟中公……王回。

    王回坐在主位,面色平淡的同时,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笑意。

    在他面前的这上百名官员,均正五品以上,而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当年受了王回恩情的人。

    王回以自己为棋子上京上疏,虽然丢了官职,在家被闲赋四年时间,可当初跟随他南下京察的三千多個衙门官员却纷纷在事后得到了拔擢。

    当今京官,正五品以上仅有四百余名,而这里便多达上百人。

    除此之外,得知王回回归,许多正六品、正七品的官员也纷纷表示依附。

    名声够大,官职够高,背锅他去做,功劳下属拿……

    这样的人若是都聚集不起旧部,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些人大部分都在通政使司、都察院、六部和五寺、五军兵马司任职。”

    坐在王回身旁,如王骥等人预料一般,张孟存果然在王回返回后就投靠了王回。

    尽管礼部尚书职位被杨士奇截胡,但张孟存却得到了另一个机会,那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而都察院右都御史则是新政派的纪舒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