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毕业的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但对于小学毕业的人来说,这便是足以天塌地陷的坏消息。

    可以预见的是,这件事的消息放出后,肯定会引起不小的反响,不过朱高煦已经做好了准备。

    现有的生产力下,他只能提高教习质量来低成本培养更多读书写字的学子。

    只有学子的数量多了,他才能知道自己传播的那些数理化知识能否让大明发明出更多东西。

    朱高煦低下头继续处理起了奏疏,而事实也如他预料的一般。

    东宫的教令发出不久,便有许多新政派官员开始上疏。

    当下的那些教习,大部分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甚至有的是他们的老师。

    诚然现在回过头去看,他们的教学质量很不好,讲课讲到一半还得翻书去找内容来解释。

    可问题在于,他们毕竟是官员们的亲朋好友,而且也是他们培养学子参加科举的好帮手。

    朱高煦察觉出来的事情,新政派已经有人察觉出来了,因为在上疏不见成果后,他们开始转换方向,以郑和即将回归作为借口,请朝廷对江南开始推行新政。

    有了江南的人口市场,十六万教习完全可以在当地滋润的担任教习。

    一时间,整个京城在新政、江左、江东、浙东、锦衣卫的互相攻劾中变得浑水一片,而这便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局面……

    第409章资本道路

    “轰!轰!轰……”永乐十年四月初九,如朱高煦预期的一般,郑和舰队成功返回南京城,而朝廷也安排了军队在江东门为他们鸣礼炮表示敬意。

    码头上,在京上万官员,三万余吏员,两万余军队,以及前来凑热闹的数万百姓翘首以盼。

    若是从天空俯瞰,十数万的大明百姓从码头一直往城内排队而去,夹道欢迎。

    郑和下西洋的消息在朱高煦令锦衣卫和西厂的有意扩散下,渐渐被渲染成了朝廷为寻得海外极佳粮种,而不断耗费精力,多次派遣的形象。

    事实也确实如此,先前两次郑和从日本引进的耐寒水稻,以及南洋引进的各种瓜果蔬菜都已经在大明北方和整个天下开始种植。

    不过在这个时代,农民的接受程度并不如网络化时代,因此面对陌生的作物,他们的做法都十分警惕。

    朱高煦也十分清楚,所以他让新政地区的吏员率先耕种新作物,而农民一旦看到这些作物确实不错,他们自然会跟着耕种。

    用这个法子,新政地区的新作物推广还是比较顺利的。

    不过亚欧非大陆串联一起,经过上千年的商业互通,大部分农作物都已经十分相似了。

    对于这次下西洋的结果,朱高煦并不报以很大期望,他最在意的还是明年的第三次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