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财政情况如何?”朱高煦看向郭资,同时翻开手中文册。

    郭资闻言作揖道:“整体岁入四千五百二十四万贯,刨去军政还能结余一百五十四万贯。”

    “不过现在三条铁路都在修建,加上工部勘察新线路,以及其它的河道、水利工程,今年户部负支出近四百万贯,已经从国库之中取钱平账。”

    “铁路的盈利情况如何?”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连忙道:

    “两京铁路估计再过三年就能收回成本,但东北铁路估计还得二十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

    “至于西北铁路,如今不过修抵张家口,就当下的收入来说,光这一段就起码得花十五年时间。”

    “如果不是两京铁路盈利得当,今年的负支出恐怕会高达六百万贯。”

    郭资解释着,朱高煦也颔首表示知晓,同时将目光投向黄福:

    “中原和京津,以及四川铁路的准备工作怎么样了?”

    “回陛下,都已经勘察准备好了,只等明年年末两京铁路完工,就可以对三条铁路同时动工。”

    “三条铁路合计两千两百里程,造价一千余三十万两,预计洪熙五年元宵过后动工,洪熙六年中旬京津铁路通车,洪熙七年年末四川铁路通车,洪熙八年末中原铁路通车。”

    “户部这边,前三年恐怕每年须多支三百万贯,最后一年支一百三十万贯。”

    黄福将工部新铁路的计划全盘而出,郭资也早早与他交流过,除了感受到压力,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现在两京铁路的开支也慢慢缩减了,如果两京铁路结束,再新修三条铁路,朝廷的负支出还会多出大概二百万贯左右,也就是每年负支出六百万贯。”

    朱高煦说着户部的压力,同时也继续道:“朝廷每年的财政增长只有1.5%,也就是每年增长大概七十万贯。”

    “在维持这种规模的情况下,未来三年时间里大概要负支出一千六百余万贯。”

    “不过三年以后东北铁路第二段就已经完工,京津铁路也完工,只有四川铁路、西北铁路和中原铁路还在修建。”

    “财政上,这两条铁路一旦竣工,再加上三年后增长的财政,那朝廷每年负支出能降低到二百六十万贯左右。”

    朱高煦将帐算了清楚,又继续说道:“如此再积欠一年,四川铁路竣工后负支出会降低到一百五十万贯,再坚持一年就能实现收支平衡。”

    “西北的铁路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工期是否要延期?”

    他抬头询问黄福,黄福闻言点头道:“有些问题,但最多不会超过洪熙二十年。”

    “好!”朱高煦点了点头,并没有表示什么不满,他对自己身体有信心,洪熙二十年的他也不过才五十七岁,届时通往哈密的铁路竣工,而算算时间差不多也应该是公元1437年。

    当时的东察合台汗国虽然没有分裂,但整体情况却因为某个权臣而乌烟瘴气。

    朱高煦虽然不记得这人的名字,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明军西进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