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他进来吧。”

    朱元璋头也不抬的开口,吸引了朱允炆等人的注意。

    “继续说苏松二府以钞抵税的事情。”朱元璋看向拿着户部奏疏的朱允炆,显然刚才他们在讨论苏松二府以钞抵税的事情,并且还没说完。

    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提醒下回过神来,拿着奏疏继续说道:“苏松二府和南直隶的赋税黄册已经交上来了,册上说二府收取赋税折钱为一百四十六万四千三百余二十七贯三钱,实收二十九万六千四百二十七贯五钱三分,其余皆为通行宝钞。”

    “南直隶赋税黄册计秋税六百二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七石三分,其余课税七十六万四千九百一十六贯三钱四分二厘。”

    “以上折色后再减去‘以钞抵税’的宝钞,实收税额为三百五十九万七千三百余贯,比以往少了一百一十七万余贯。”

    此刻,乡绅豪强的贪婪展露无遗,原本交税一百四十六万余贯的苏松二府,在他们的操作下,实际只上交了不到三十万贯,剩余尽数用宝钞抵税。

    尽管宝钞还有五成的实际价值,但朝廷还是损失了最少六十万贯的岁入来源。

    六十万贯,这笔数目可不少,便是支持江南全境以钞抵税的朱允炆都不由手心发汗,朱高炽等人更是暗中咋舌。

    不过比较他们,朱元璋就显得平静很多,因为他心里早就有了准备。

    作为从放牛娃和乞丐成长起来的人,他比谁都知道那些乡绅富户有多么可恶,但凡他们能拿出更多的宝钞,他们都不会选择直接缴纳赋税。

    那近三十万贯税钱,恐怕都是苏松二府寻常百姓交上来的,与那些乡绅富户没多大关系。

    虽然这次的惠民政策没有惠及太多平头百姓,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想要的效果终究是达到了。

    整个江南的宝钞价格在秋税过后,基本维持在了一贯值钱五百文的局面,其余诸省也基本回升到了四百文左右。

    这还只是以钞抵税的第一次,如果后面继续将政策范围扩大,宝钞的价值或许真的会如高煦所说的一般,回升到如面额一样的价值。

    不过,想要继续扩大以钞抵税的范围,就必须让朝廷能缓缓。

    在回收宝钞不能发行的局面下,户部每年都在亏损一百多万贯的赋税。

    如果朱元璋愿意停下地方上的一些水利工程和基础建设,那或许户部不会在意这一百多万贯,毕竟他们大多数人都得了实惠。

    可问题在于,朱元璋不愿意放弃自己剩余生命的这些时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所以他要趁着自己还能活动,提早将大明朝的各项事情做好。

    不停下这些工程建设,就只能从别处来寻找新的收入了,而这个‘别处’,自然就是朱高煦所看山点矿的金银铜矿了。

    “臣曹国公李景隆,参拜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起来吧,赐座……”

    朱元璋心思一动,但此时李景隆也走进了武英殿,并对他五拜三叩。

    对此,朱元璋颔首示意他起身,并命随身太监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