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煊骑着毛驴,由王珪牵着奔着贡院而去。

    张方平跟在一旁。

    家里就一头驴,宋煊又生病。

    否则他也不会骑驴出行的,特别是朋友在旁边。

    接连两天没有睡好,身体抱恙,在加上高强度的考试,更不是一般人能抗住的。

    但好在宋煊年轻,睡一会便又觉得精神抖擞了。

    只是感冒依旧没有好利索。

    今天考的最后一场是策论。

    随着仁宗朝社会矛盾的激化,朝廷对治理国家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学者或病声律而不得骋其才”,这样的考试内容对治理国家的作用不大,他们奏请皇帝,要求进士科“参考策论,以定优劣”。

    宋初“以诗赋定去留”,到天圣五年(1027)“诏贡院,将来考试进士,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第,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

    这是宋代进士科考试内容的首次改革,宋儒从重视诗赋章句向重视策论的转化。

    待到几十年后的庆历新政后,科举更是一改往日的规矩。

    策论要在诗赋前面考,以此来突出策论的地位。

    但是他们也开了历史的倒车。

    比如要在学校学习三百天往上才能有资格参加发解试,以及废除密封誊录试卷,由地方上的官员来保证学子的操行。

    这些做法,势必使权势、贿赂、私情和个人喜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

    回到“通榜”乃至察举的老路上去,动摇宋朝初年一系列以公正、公平为目标的制度建设。

    就像宋煊这样刚入学两个多月就考试的,直接不给通过。

    “十二哥。”

    王修永在后面喊着。

    宋煊回头瞥了一眼,让王珪停下等等。

    “急什么,跑一身汗,一会考试不难受吗?”

    宋煊随手把自己的汗巾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