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主要由地方官府承担,大崋朝廷虽然也会拨款,但至多占据该地义务教育的五成,甚至更低。

    试行三年义务教育的五府中除了南阳府、顺天府,其他三府都是比较富裕的。

    选顺天府,是因为顺天府毕竟是北京所在,拥有特殊政治意义,且如今百姓不多,即便实行义务教育,也不需要太多经费。

    至于选南阳府,则是考虑到南阳勉强也算半个龙兴之地了,而且南阳府百姓也不算多。

    非要说落实义务教育中有什么难点的话,那便是其要求女孩入学了。

    蒋德璟虽然信天主教,可看到这一条是也不禁皱眉。他倒不是反对女孩入学,而是觉得这一条会很难落实。

    甚至,就连“五岁至十岁孩童必须入学”这最核心的一条,落实起来都有不小的困难。

    蒋德璟虽出自士绅之家,但到底五十几了,见得多,知道在穷苦人家中,可能四岁大的孩子就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了,十岁孩子更是可能当半个大人用。

    <divclass="contentadv">义务教育虽然不收取学费、书本费,却让百姓家少了一点劳力,还需供应孩子一日三餐,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虽说应天府等五府并非穷困之地,但肯定也有不少穷苦人家,这些人家未必肯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当然,相较于试行义务教育,对旧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体系的改革无疑更加复杂些,难题更多···

    “关于教育改革的这份文件诸卿都看完了吧?有何想法,都可道来。”

    刘升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文华殿中,一众大臣都抬起了头来。

    却一时没人说话。

    见此,李长文只好开口道:“陛下,试行三年义务教育之事,只要朝廷及地方财政可以支持,便没有大问题。

    倒是教育改革的第二条,涉及前明诸多学校及地方读书人的利益,需多番考虑,完善策略,方可施行。”

    刘升闻言看向钱谦益、王铎、蒋德璟,道:“礼部对前明学校之事应该了解吧?不如便给诸位讲一讲。”

    钱谦益本就希望在刘升面前多表现,前明教育、学校之事又恰是他所了解的,当即便起身说道起来。

    “启禀陛下,前明学校主要分为官学与私学···”

    作为曾经的探花郎,大明的礼部侍郎,钱谦益确实对大明的教育体系、学校制度等非常熟悉。

    他又有不错的口才、深厚的学识,一番讲解,上至刘升,下至各部郎中,都对这发面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朱元璋当年也是颇为重视教育的,因此大明在洪武年间,便开始兴办官学。

    乡村有社学,州县有县学、州学,再往上还有府学,最上面则是南、北国子监。

    但社学并非强制开设,明廷和地方官府也没有划经费,全靠乡绅、地主去办,所以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并且很快为私塾所取代,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胜过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