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真相是什么?

      那场如惊雷般震撼华盛顿,进而在整个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的刺杀事件,随着美国-军警部门调查工作有条不紊地逐步深入,诸多层面的“真相”也如同拨开重重迷雾,渐渐浮出水面。

      刺杀英国驻美国公使安东尼99梅里的刺客,确凿无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叫伯恩99尼尔森,年仅18岁。

      尼尔森出身于弗吉尼亚州,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家庭,父母皆是勤劳朴实之人,一家人原本过着平凡、安宁且幸福的生活,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充满温馨。

      然而,英国大西洋舰队对诺福克海军基地发动的那次悍然袭击,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尼尔森的父亲正在海军基地做装修工,不幸在这场灾难中罹难。

      当尼尔森亲眼目睹父亲冰冷的遗体时,他对英国的憎恶如同疯狂生长的野草,在他心底肆意蔓延,不断滋生。

      所以,单纯从情感与动机的角度来看,尼尔森出于为父报仇的强烈目的而采取这般极端行动,似乎有着合乎常情的逻辑。

      更何况,彼时英美谈判的结果糟糕透顶,英国方面的傲慢与无理,让美国在诸多关键问题上一无所获,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民众对英国的不满与愤怒。

      与此同时,国内反英舆论也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英国的种种恶行,街头巷尾人们也都在义愤填膺地声讨英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尼尔森内心压抑已久的仇恨,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彻底爆发,驱使他不顾一切后果。

      最终,在那个本应充满祥和与欢乐的平安夜当日,尼尔森怀揣着无以复加的愤怒,毅然向英国公使安东尼99梅里举起了复仇之枪。

      然而,整个刺杀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事实上,指使尼尔森刺杀英国公使的幕后黑手,竟是原军情局的2号人物,时任法国圣路易安娜殖民地副总督的穆勒将军。

      毫无疑问,在穆勒总督背后发号施令的,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巴黎,掌控着法国最高权力的法兰西第一执政,安德鲁99弗兰克。

      在安德鲁领导下的法国尚未征服普鲁士之前,法美两国之间本就脆弱的反英同盟关系,便因为美国拒绝偿还波旁王朝时期,法王路易十六对北美十三州提供的,多达上亿里弗尔的巨额军事援助,而受到广泛的质疑与冲击。

      这笔军事援助在当时,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美国的拒绝偿还行为,无疑在法美关系之间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种子。

      等到1794年,美国更是绕开法国,私下在伦敦与英国签署了《杰伊条约》。这一举动犹如一记沉重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法国的脸上,进一步加剧了法美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自那以后,法美关系每况愈下,一度濒临破裂的边缘。两国之间不仅在外交上陷入僵局,甚至还在边境地区爆发了一场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却充满火药味的“武装冲突”。

      在这一期间,身为法兰西第一执政的安德鲁,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展现出了极为复杂且微妙的策略。

      一方面,在政治外交层面,他逐渐疏远这位曾经的盟友。数年时间里,安德鲁多次拒绝接受美国驻法大使递交的国书,以这种看似温和却又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表达对美国的不满与冷淡。但即便如此,在明面上,安德鲁始终维持着一种斗而不破的局面,没有将矛盾彻底激化,依然保留着一丝回旋的余地。

      另一方面,安德鲁巧妙地借助军情局的力量,在暗地里对实力尚不成气候的美国展开打压行动。这些行动手段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命令间谍“工程师007”怂恿英国海军,加大对美国商船的袭击力度,致使美国海上贸易遭受重创;

      同时,军情局还勾结了北非海盗,让他们对合众国的海上利益进行掠夺与骚扰。美国的商船在地中海及东大西洋上,频繁遭遇袭击,货物被抢,船员生命受到威胁,这一系列事件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与海上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等到安德鲁领导下的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路披荆斩棘,成功赢得霸权地位,并与俄国签署了反奥斯曼军事同盟之后,他的战略视野这才重新放回到不列颠岛和北美大陆。

      1799年,当美英关系本就因为贸易纠纷、水手抓捕以及领土争端等诸多矛盾而紧张到了极点时,法国第一执政官向英国驻美公使下达了一道格杀令,进一步挑起英美之间的矛盾。

      当穆勒接到巴黎的最高指令后,便迅速行动起来。他凭借着自己在美国巡游期间,建立起来的广泛人脉,加上军情局的情报网络也全面铺开,收集着各种信息,筛选着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