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瑞典科学院大手笔搞出了一个诺贝尔奖,完全把科学中心固定在了欧洲。

    就算是科学促进会能够拉来赞助设立一个金额不低于诺贝尔奖的科学奖项,也不会竞争过欧洲。

    李谕与卡特尔来到霍华德的办公室,卡特尔为他介绍了李谕,一番赞美不再多提,霍华德对李谕目的也感到十分惊讶:“你的意思是,能够把我们的期刊办起来?”《科学》杂志现在按照协议已经成了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这个

    “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妥。其实科学促进会还在不少杂志上押宝,对于哪个能够崛起,自己也拿不准。

    但李谕既然已经钦点了《科学》,科学促进会当然可以重点着力于此。

    李谕说:“想把它振作起来,不仅仅需要资金。”对此霍华德深表同意:“当年爱迪生先生拿出了一万美元也没有什么用,后来贝尔先生也提供了很多资金,但只进不出,导致他们早早撤资。”李谕说:“对的,所以要把内容做上去才可以,而且是那种全世界影响力的内容。”霍华德面露难色:“这个道理我当然懂,但是现在大部分稿件都投到了大洋彼岸的欧洲,我们有什么办法?”后世堂堂三大顶级期刊NSce》,早年竟然是这种境遇,也是令人想不到。

    李谕说:“稿件我可以提供,正好手里有点不错的成果。”

    “新的成果?”霍华德问道。

    “当然,”李谕说,

    “要不还能有什么效果。”

    “太好了!”霍华德高兴道,

    “以你的地位,发表出来肯定能够吸引到人。”李谕说:“自然不能只是看谁的文章,还是之前说的,要靠内容。”

    “对对对!内容!”霍华德迅速提起了精神,

    “先生能够放下身段投给我们这种小杂志,真是太感动了。”李谕笑了笑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后不会是小杂志的。”

    “河东?河西?”霍华德愣了愣。虽然李谕是用英文说的,不过在他们面前说中国谚语确实好像有点难以理解,只得又补充道:“我是说,早晚都会不亚于欧洲的顶级期刊。”卡特尔同样兴奋道:“我也希望看到这一天,有先生的资金投资以及稿件,希望太大了!”确实希望大得没边,只能说李谕这个投资绝对是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