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两位画家的作品,构图极其相似,意境比较相同,这是必然的,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他们共处一个时代,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熏陶。

    沈灏作画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为己见,并努力在画作中实践。

    此幅《闭户著书图》不只拘泥于王维诗意,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张天元说他独到,是因为他在中秋之日画了这么一幅图画,表明他在明月之夜,不仅怀念亲人,更及之心仪之友。

    阅读他的题识即知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麟。安素先生,抱道高栖,日著书万言。穆如之风,真追支、许。其次公原定,逸才清骨,与予有缟紵之谊。近闻迁乔,写此代贺。癸酉中秋,朗道人颢。”

    而怀念友人的由头竟然是“迁乔”,以画“代贺”。

    朋友迁乔之处,定然是闭户著书之所。

    也许他不甚清楚朋友闭户著书之所的周边环境,却以王维诗意之境来表达自己的崇尚与敬仰之情。

    苍松挺立,卓然不凡;窠石危然,小溪潺潺。

    翠竹苍松之中,几间屋宇显然;柴门紧闭,一夫子老者,伏案书写,清风明月相伴。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而陈白室的《王维诗意图》更是直截了当地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假托,也没有借题发挥,而且图画上的题识只有王维的两句诗:“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无论是苍松还是翠竹,远山还是近石,以及清澈之溪、溪中之石,无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它们都是画家理想的样子,高远缥缈,远离凡尘俗世。

    所以,才应和了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之境,同时也诠释了“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的高古之情。

    从墨相上来看,陈白室的用墨较之沈灏更加苍郁,茂盛之中不乏灵秀之魅;即便是从他们共同着墨的藤蔓来看,陈白室的却高高在上,不着凡尘,不妥协,那缕缕妍红之彩,是画家心中充满的梦想,也是对未来寄予了希望。

    如果从个人喜好上来讲,张天元更喜欢陈白室的理想主义诠释,它给人一种超拔绝尘的感觉,有如望梅止步、见溪清心。

    两幅画的作者,都是明代人,而且在当时非常有名,即便其画作不如唐伯虎、文征明等人那么出色。

    市场价格也欠缺不少。

    但依然是两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键这两幅画形成对比,算是一套,价值自然也就高了。

    “三百万美金。”

    张天元想了想道。

    德国人依然没有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