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元曾走到大炮背后,克虏伯公司标志、生产编号及年份果然清晰可见。

    1894年11月21日,日本陆军第二军向旅顺发起总攻,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就攻破了旅顺外围炮台群,战略重镇落入敌手,大炮也被缴获后运回日本。

    展室里,大炮后面的背景图是一幅与该炮来历相互对应的“旅顺陷落之日”的日军老照片。

    照片中,几名日军正透过望远镜观看不远处日军进攻清军的情况。

    照片上配有“11月21日,日本第一师团山炮中队视察进攻旅顺情况”的说明。

    大炮旁边的说明牌还展示了旅顺炮台当年的样子和旅顺港口的示意图。

    除了“低调”隐藏劫掠文物,脚盆神社各个展室对侵华战争的介绍充满着歪曲。

    对甲午战争的解释是:1894-1895年间,因朝鲜起内乱,受朝鲜的邀请并保护日本侨民而出兵中国。

    对“九一八”事变的解释是:害怕中国内乱影响“满洲”,并为防止战火波及,于是扩大军事行动使“满洲”独立。

    对于“一二八”事变的解释为因1932年1月,上浦地区抗日团体陆续增加,为了保护日本侨民而派军队实施镇压活动。

    对于济城事变则解释为1928年,国民政府军北上对付军阀,日本军为保护侨居地派兵阻止。

    对“七七”事变则称中**队首先发动攻击,日军为还击而引发事变。

    脚盆神社的广告牌上,号召正式参拜者顺路“拜观游就馆”的用意十分明显。

    “游就”二字取自中国典籍,本意是君子交必交有德之士。

    这里的宣传册却写成要参观者“接触、学习为国家献出尊贵生命的英灵的遗德”。

    这样侵略战争成了“圣战”,战争亡灵被寓意成有德的“君子”,而纪录片的解说词竟然宣称“参加大东亚战争的人中,没有一个是为侵略而战。”

    类似对侵略战争的美化在脚盆神社比比皆是。

    在“第二大鸟居”两旁一对高大的石塔上,14面浮雕描绘了日本军从1894年到1933年的战史,其中9面与侵华战争有关,诸如1900年“攻占津城”等。

    这些公然宣扬侵略战争的浮雕,在战后初期是被禁止展示的。

    之所以至今保留,是被做了手脚。

    日本有文章披露,因石塔赞扬日本军国主义,盟军指令将其毁掉。

    负责执行的负责人以石塔“太大”为由,提出以在浮雕上涂水泥覆盖。

    但覆盖中做了手脚。

    为了保护浮雕,他们在涂水泥前先覆以薄板,以便日后容易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