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

    “汲尘使用了【身份互换】,让我们以为,他将肩楼的身份,和某个X互换了。”

    “但实际上,也有可能,他预判了我们的行动!”

    “【身份互换】的公告,只是一个误导!”

    “实际上,肩楼的身份,没有被互换!”

    “肩楼自己,就是我们要找的X!”

    “我们只需要,坚定地继续操作他的积分就可以了!”

    枉伶这个说法,不可谓不大胆!

    但其实,很有道理!

    这个行为逻辑,就好比狼人杀游戏的经典残局。

    比如一场狼人杀打到最后,剩下1狼,1民,2神。

    按照屠边局的规则,夜间的行动,狼人的目标,是杀最后一民。

    魔术师的目标,是保最后一民。

    那么,狼人与魔术师之间,就会产生博弈!

    狼人的思维,是要去想,魔术师将那个民的号码,和谁进行了交换。

    然后,狼人必须精准刀中那个和最后一民互换了身份的X。

    才能完成最后的屠边!

    那么这个时候,狼人对X的判断,其实也是足足4个!

    X可能是狼人自己,可能是两神。

    同时,也可能是那个民本身!

    因为魔术师可能预判到,狼人夜里不敢直接刀民。

    于是反而不操作那最后一民的号码牌。

    但如果,狼人也预判到了魔术师的预判。